误被当成“癌症”的脊柱结核

坚持沉默2021-08-09  104

导读:时尚养生网导读:老刘今年53岁。3年前,开始出现腰痛,起初诊断为“腰肌劳损”,因为症状较轻,多能缓解。到当地医院拍了x线片后,没发现什么问题,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真实的故事 老刘今年53岁。3年前,开始出现腰痛,起初诊断为“腰肌劳损…

时尚养生网导读:老刘今年53岁。3年前,开始出现腰痛,起初诊断为“腰肌劳损”,因为症状较轻,多能缓解。到当地医院拍了x线片后,没发现什么问题,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真实的故事

老刘今年53岁。3年前,开始出现腰痛,起初诊断为“腰肌劳损”,因为症状较轻,多能缓解。到当地医院拍了x线片后,没发现什么问题,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随着时间推移,老刘的体质下降,腰痛也越来越厉害,甚至给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近2个月,他的大腿、腹股沟等部位也跟着“凑热闹”,走几步路就痛得受不了,只能卧床休息。

家人放心不下,带他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做了腰椎的磁共振和cT检查,发现第1节和第2节腰椎骨质遭到严重破坏,很像恶性骨肿瘤的晚期表现。老刘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接连咨询了几家医疗机构,意见仍然不容乐观。

老刘和家人陷入了悲观的情绪中,抱着一线希望,他们来到我院。我们仔细追问了老刘的病史,并对他进行了仔细地检查,最后认为,腰椎结核的可能性最大,应予以手术治疗

在随后的手术中,我们看到老划腰椎骨质里有许多脓液,病理检查结果也证实是结核。术后一个多星期,他就能戴辅助支架下床走路。没多久,腰腿疼痛的困扰也减轻了,他和家人都心满意足地出院了。

看到这里,读者恐怕会有不少疑问:脊柱结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被当成“癌症”看待?患了脊柱结核,就一定要开刀才能治疗吗?

结核怎么“长”到脊柱上

结核病是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引起的。很多老百姓以为,结核病是肺部的问题,脊柱怎么可能“生出”结核来?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误区。结核病不仅包括“肺结核”,还包括“肺外结核”。除了肺部。脊柱等骨骼部位,都是结核杆菌喜欢“光顾”的地方。

结核杆菌在组织细胞含氧量相对贫乏的脊柱骨骼里生长缓慢,毒性也较弱,因此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感染后没有任何表现。就像老刘3年前的样子,仅凭腰痛很难觉察出可能息了结核,因而耽误了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患者原来就有急性发作、症状典型的结核病,如肺结核。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症状得以控制,但结核杆菌没有彻底消灭,可能随血液播散,在脊柱等其他部位潜伏下来。一旦遇到适当机会,如身体因劳累、受凉造成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结核杆菌又会“兴风作浪”。

结核vs恶性肿瘤,为何分辨不清

临床中,像老刘这样患脊柱结核,却被当成“癌症”的例子并不鲜见。患者和家人都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那么,为什么脊柱结核与恶性骨肿瘤会混淆呢?

首先,两者症状相似。无论是结核还是肿瘤,都会压迫神经,表现为腰腿疼痛。其次,两者都会造成骨质破坏。严重时,连x线片,CT等影像检查都难以区别。面对这种情况,患者需要到医疗条件好的大医院,或者请有经验的医生仔细检查。

与结核相似,脊柱的恶性骨肿瘤也多从其他地方转移而来,原发疾病以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居多。转移性肿瘤发生率,是原发性肿瘤的30~40倍,中老年人较常见。如果被怀疑恶性肿瘤,患者应该进一步做肿瘤标记物等检查。

不必谈“结核”色变

患了腰腿痛,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谈之色变。腰腿痛病因很多,除结核,肿瘤外,肌肉劳损、脊柱退行性改变更为常见。如果经药物、理疗、按摩等治疗后,疼痛没有好转,或者又出现发热、盗汗、夜间疼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尽快明确是否为结核引起,进行针对治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脊柱结核都像老刘一样需手术治疗,只有那些症状较重,产生神经压迫,脊柱不稳定,或者发生畸形的患者才应该开刀。

大部分患者,通过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都能得以治愈。这个过程通常为6~9个月,有的甚至1~2年。即使手术治疗后,也要持续、正确服用抗结核药。对脊柱结核而言,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3375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预防
糖尿病预防栏目详细介绍糖尿病的预防护理知识,包括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控制、该如何运动保健,以及如何调节心情、监测血糖、起居作息等,让你明白怎样预防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