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快乐吗?

盖世英雄2021-08-09  161

导读:时尚养生网导读:“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一种不快乐的表情。童年的快乐是一......“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

时尚养生网导读:“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一种不快乐的表情。童年的快乐是一......

“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一种不快乐的表情。

孩子,你快乐吗?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

北京市第三幼儿园设在天安门附近的中山公园里面,古木参天,空气清新。孩子们来这里时高高兴兴,但有一名孩子却蹲在门口不肯进去,妈妈告诉记者:“幼儿园分班,孩子与他的玩伴分开了,所以不开心。”对于儿童来说,有玩伴的童年才有快乐。

记者就“开心与快乐”话题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一名小学生说“不上培训班就是快乐的”,而一名中学生则表示“不搞分数大排队就是快乐的”。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吃穿用样样好,还能不快乐吗?可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感觉自己不开心的孩子似乎并不在少数。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不够快乐。除了应试教育剥夺了他们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以外,家庭教育失当也使一些孩子快乐不起来。

在青岛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艳就是这样一位辛苦而又无奈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艳在孩子1岁多时就把她送进早教班,到3岁时女儿已经上了奥数、英语、钢琴、美术、舞蹈、琵琶等十几种培训班。她说:“孩子辛苦,我们也辛苦,但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多一点胜算,不得不如此。”

金琰认为:“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而不允许孩子偏离自己设计的这个航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表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自欺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

时尚养生网导读:如何培养出好孩子,很多家长都是非常向往的,能够说出孩子三个优点的家长是合格家长,说不出孩子一个优点的家长是不合格家长。那么如何培养出好孩子,小编就给大家分享。

故事分享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孩子非常喜欢家里的一只小羊。每天放学后,他总是牵着羊到山坡上玩耍。每当他看到心爱的小羊有滋有味地吃着山上的嫩草,就感到无比快乐。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只小羊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听来的和从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羊听,觉得和小羊在山坡上晒太阳是最幸福的事情。

可是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疲劳过度,孩子躺在山坡的阳光下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发现羊不见了。孩子焦虑地走遍了整个山坡,仍然没有见到羊的影子。他哭了,因为他害怕永远也见不到这个最心爱的伙伴。天快黑了,他赶紧跑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希望他帮助尽快找回羊。没想到是,父亲听说小羊不见之后,不由分说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我只有这只羊,不把它找回来,你就别进家门。”说完,父亲就把他推到门外。

孩子难过极了。他独自在山坡上奔跑,边跑边想,越想越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打他,他又不是故意把羊弄丢了。“如果找不到羊,父亲叫我永不回家,难道我还不如一只羊吗?”不久,孩子看到远处有一个小白点。当他走近时,看见了那只羊,它正悠闲自得地吃着青草呢。这时,受到粗暴对待的孩子一反常态,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抱起这只羊,而是举起了一块大石头。“就因为你,父亲才会这样粗暴地对待我……”孩子一边哭,一边发泄般地将石头向羊砸去。第二天,人们在山坡的一块岩石旁发现了那只已经死去的羊。而那孩子一气之下再也没有回家。我们可以想像,那个孩子心里当时有多么的痛苦,是他亲手杀死了最心爱的朋友和伙伴。

羊和孩子的故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孩子,你快乐吗?

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一位哲人说过: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原则,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在现实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和家长往往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对孩子或教育对象缺乏民主平等的态度,稍有过失或错误,就采用打骂甚至侮辱人格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学生或孩子不管年龄大小,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泯灭。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所以,教师、家长千万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绝不能没有自尊心,否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与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教育,而是对孩子的摧残。在当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错误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孩子有了缺点或不顺其心,动辄打骂体罚,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有位小学生在校做了好事,老师让该生回家告诉父母,说最近要去家访。家长以为孩子在校又犯了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揍了一顿。第二天,家长让孩子捎信儿告诉老师,你不用家访了,我已经替你把他狠狠揍了一顿。

孔子家里不知骂,老子家里不知怒。其实,打骂只能伤害孩子的肉体和自尊心。教育只能靠说服、启发和循循善诱的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罚打骂是无能和无知的表现。因此,家长、老师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疏导孩子。前面故事中的那个孩子绝对是个善良的孩子,但父亲粗暴野蛮的“棍棒教育”,竟使他变成了一个残暴的孩子,由爱羊的天使变成杀羊的凶手。

三、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有限。如果批评惩罚过度,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达不到教育的初衷。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青年教育家孙云哓认为:能够说出孩子十个优点的家长是优秀家长,能够说出孩子三个优点的家长是合格家长,说不出孩子一个优点的家长是不合格家长。表扬、激励就像春风、雨露,激励孩子迅速成长。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家长或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用正面激励教育,少用批评等惩罚性教育,坚决杜绝有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贬低人格的粗暴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

1、从点滴小事做起

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对孩子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孩子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记置之不理。孩子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2、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言传身教,方有成效。我们要经常以语言告知幼儿行为规范,要在幼儿形成习惯的过程中,用幼儿可理解的语言不断督促、指导,使幼儿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但是,同时还要重视无声的身教影响。例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可成人自己却在饮食上挑肥炼瘦的,这必然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效应。要幼儿按时入睡,同样首先应以家庭全体成员的有序生活方式为基础背景。成人的言行是无声的榜样。如果只是强迫孩子该如何如何去做,而成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那效果一定不会令人满意。

3、身体力行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品质的形成、行为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们3口人去动物园。坐车的时候,我抱着孩子坐一个座位,她爸爸坐一个座位。车到了某站上来一位老人,她爸爸马上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人。我利用这个好时机给孩子讲:“要照顾老人,因为她年岁大了,站着累,车晃也容易摔倒。你今后看到有老人没有座位也要象爸爸一样啊!”后来在我们又出去的时候,她会主动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和抱小孩子的人。每当遇到这种事情,我都会及时表扬她是最棒的!

4、家庭与幼儿园要协调一致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伊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尤其当孩子入托或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园方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假如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如何培养礼貌的好孩子

1、微笑也是一种礼貌

礼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宝宝还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爸爸妈妈最好经常逗宝宝“笑一笑”,鼓励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让宝宝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喜欢笑。

2、说话要说文明话

开口学说话,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先对人家说 “请”;做错事情、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应该说:“对不起”如此,宝宝就能在学说话的第一时间内,接受礼貌语言,且印象深刻,能避免走弯路。

3、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

家里有客人来,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讲礼貌。比如,在客人进门的时候,教宝宝舞着小手说“欢迎”、甜甜地问声好;稍大一点的宝宝,妈妈不如放手让他摆糖果、拿饮料;如果有小朋友来,提醒宝宝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图画书,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争吵。另外,也不要借着小客人在,提一些额外的要求,或无理取闹。

4、让宝宝“爱”上打招呼

带宝宝外出,见到认识的人,教会宝宝说“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对方赞美宝宝之外,爸爸妈妈也要及时附和,肯定宝宝“有礼貌、真乖”;这个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然后继续督促宝宝这样做。有了被夸奖这个美好的感觉激励着,久而久之,宝宝见了熟人就会自觉地打招呼了。如果宝宝对陌生人也主动问好,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是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当然,每次进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门之前要说“再见”。

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有关于如何培养好孩子的内容,希望我们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

现在的“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 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快乐。专家指出,按照教育的规律,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长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倘若从小强加给孩子过重的竞争压力,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开明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他们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不强迫孩子做分数的奴隶。但是,与成千上万中小学生相比,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入学率从不足20%提高到99.5%,青壮年文盲从80%以上降到3.58%;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专家提醒,要帮助孩子找回快乐,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要做学习型家长,重修父母这门课,重读孩子这本书;同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炼细腻的感情的砺石。”在他任校长的巴甫雷什中学,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当前,在一些家庭和学校,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容易忽视一点:孩子也是有尊严的。

今年9月,广州番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晖因感冒不停地流鼻涕,班主任徐老师在当众批评他不讲卫生后,还让全班同学以《某某很害羞》为题写命题作文。同学们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以嘲笑小晖为主。小晖的母亲卢女士对记者说,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很大,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说,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放松自律,忽略小孩的自尊。从历年发生的个案看,很多“问题孩子”其实都是由童年的一两次不良事件造成的。有时家长无心,却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有时甚至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江苏省如皋中学,学生每天户外运动不少于1小时,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时,每天一小时的午睡时间必须得到保证。通过不同的试卷设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找信心再补差距;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凸显优势,发挥特长。

“如果把正在迅速成长、千差万别的儿童少年,像工厂制造物品一样,用一个模子去塑造,用一把尺子去量裁,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扼杀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压抑他们才能的发展,使优势得不到发挥。” 中学校长左伯华说。

“我们要从最微小的平常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感情和完整的个性。” 左伯华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专家认为,只有被尊重,孩子才能感知幸福,感受到被聆听和被发现,孩子的潜能才会充分地调动起来。

让孩子成长的天空更纯净

中国新一代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营造怎样的社会环境?记者采访了解到,健康的文化传播包括媒体报道,是构建儿童成长的重要的绿色标志。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从社会环境来说,总体上是好的,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各种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潜流’。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更要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我们就是要多宣传像钱学森这样人品学识俱佳的科学家,像孟昆玉这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最帅交警’,像金晶这样身残志坚的‘最美火炬手’这样的人物。”

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从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整治黑网吧、净化荧屏、清理非法读物等,都是保护青少年的必需。“我们有责任创造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去占领阵地。”

然而,社会上仍有一些消极现象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譬如,有的媒体过度聚焦“哈佛女孩”这样的明星;有的电视频道充斥着一夜成名的“选秀”节目;还有一些脱离实际生活、炫耀富贵的“青春偶像剧”等。“它们让少数青少年养成爱慕虚荣、崇尚奢侈消费的风气,不值得提倡。”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些未成年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将打人视频上传到网络上炫耀,不久前在上海引起轩然大波的“熊姐”打人事件就是例证。

“小小年纪就毫无爱心、崇尚暴力、争风吃醋,说明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皆有缺失。”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对学校而言,学生在校园以外的行为难以掌控,但平时加强教育、见微知着是可以做到的;对家长而言,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更不能出了事情还包庇纵容;对社会而言,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我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中小学生搂搂抱抱,动辄互称‘我老公’‘你老婆’,这难道是社会教给他们的‘爱’吗?毫无疑问,他们是受到网络、影视、书报等大众传媒的影响。青少年对两性和情爱感到好奇、冲动,这是很自然的事,关键是社会如何引导,对此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忽视。”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236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