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传播途径

愛萌女生2021-08-09  47

导读:一、隐球菌传播途径1. 隐球菌的传播途径2. 隐球菌的症状表现3. 隐球菌感染起因二、隐球菌病的预防和护理三、隐球菌病的饮食禁忌隐球菌传播途径1、隐球菌的传播途径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

文章目录

一、隐球菌传播途径
1. 隐球菌的传播途径
2. 隐球菌的症状表现
3. 隐球菌感染起因
二、隐球菌病的预防和护理
三、隐球菌病的饮食禁忌

隐球菌传播途径

1、隐球菌的传播途径

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真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隐球菌传播途径

实验检查从脑脊液中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脑内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导致死亡。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该病诊断可提供重要帮助,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口感染土壤及鸟粪等。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2、隐球菌的症状表现

1.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原因不清,可能与脑脊液中存在天门冬素及肌酐有助于菌生长有关。也易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及脑膜脑炎。1978年Forar统计220例隐球菌感染病例中,仅有19例无中枢神经受累,因此隐球菌脑膜炎是真菌所致胸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颇似结核性脑膜炎,但有时隐球菌性肉芽肿局限于脑和脊髓的某个部位,则与脑瘤或脑脓肿等相似。

一般起病缓慢,开始症状多为轻度阵发性头痛,以后则逐渐加重,但仍可自然缓解,经常反复;多伴有恶心、呕吐、晕眩及不同程度的发热,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各种眼部征象(有视力模糊、眩晕、复视、畏光、眼球麻痹、震颤、弱视等)。常伴有眼底水肿及视网膜渗出性改变。

2.肺隐球菌病 常并发于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亦可单独发生,或继发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等。其病变系在支气管周围发生弥漫浸润,或粟粒状分布或孤立的损害,原发者常由于无明显临床表现而被忽视。近年来胸科手术及尸检中偶可发现肺部有很小的肉芽肿,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隐球菌感染,但临床上并未出现症状,故认为肺部隐球菌性肉芽肿可以是原发灶,以后再蔓延到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3.皮肤粘膜隐球菌病 皮肤粘膜隐球菌病很少单独发生,常为全身性隐球菌病的局部表现,可能由脑膜、肺部和其他病灶播散所致,主要表现为面部座疮样皮疹、硬结或随病变扩大而中心坏死,形成溃疡。间或也有发生于硬腭、软腭、舌、齿龈、咽部、鼻腔等粘膜上。自觉症状并不严重,病程漫长。

3、隐球菌感染起因

正常人常暴露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中,但发病者极少,人体对隐球菌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起着重要作用。体液免疫包括:抗荚膜多糖抗体以及补体参与调理吞噬作用,协助吞噬细胞吞噬隐球菌。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才易于侵入人体而致病。

隐球菌病的预防和护理

1 出现肺隐球菌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注意个人卫生,多注意个人卫生,可以有效地保证自身的健康,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身体出现其他的问题,所以要多注意有效的缓解。

隐球菌传播途径

2 出现肺隐球菌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多注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可以多注意锻炼自身的身体,多注意锻炼身体可以有效的预防身体问题出现,也可以有效的治疗自身的身体问题。

3 肺隐球菌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多注意自身饮食,多注意个人饮食,那不但可以补充自身的身体营养,同时还可以有效的缓解自身的身体问题,有效地避免肺隐球菌病的影响。

隐球菌病的饮食禁忌

1、忌油腻、燥热食物(肥肉、油炸食品)。

2、忌过食糖和脂肪丰富的食物,如肝类、肉类、洋葱等酸性食物。

隐球菌传播途径

3、宜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及B族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4、宜选食物:芝麻、黄豆、大枣、蜂蜜、核桃、西瓜、胡萝卜、黄花菜、蛋黄、牛奶、香菇、花生、葵花籽、南瓜籽等。

5、保持精神愉快、减轻精神和工作压力。保持充足睡眠,大便通畅。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1055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微生知识
时尚养生网微生知识专区为大家整理了,日常生活中因为卫生问题产生的各种微生物,寄生虫,有益细菌,有害细菌等微生健康知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微生世界,进而更好的进行健康养生,更多请关注时尚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