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态度有什么不同

讲道理你活在梦里2021-08-10  183

导读:时尚养生网导读: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态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现已涉及老中青三代,了解他们对糖尿病的态度可以帮助病人避免某些心理误区,强化糖尿病治疗效果。那么,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态度有什么不同呢?一、不同年龄段对待…

时尚养生网导读: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态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现已涉及老中青三代,了解他们对糖尿病的态度可以帮助病人避免某些心理误区,强化糖尿病治疗效果。那么,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态度有什么不同呢?

一、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的态度:

1、青少年

青少年对疾病的反应较强烈,在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易产生好强和固执的心理,他们往往不愿正视现实,不愿屈服疾病而规规矩矩地治疗,因此对疾病的治疗往往带来困难。在行为上有可能表现为易怒、脾气暴躁,有的急于求成、不遵医嘱、过量服药,影响了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但当疾病缠身,无力支持时,又可能因人生受挫产生自暴自弃,极易产生悲观心理,往往流露出对前途渺茫感,易产生轻生行为,拒绝他人的照顾和治疗,有这种心理的人,还常伴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情绪。为了上学、求职,为了不受社会的鄙视,不得不把自己的病情隐瞒起来,造成精神和心理的巨大压力。

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中年

青、中年正是干事业,出成绩的黄金时期,强烈的工作责任和事业心会使他对疾病抱无所谓的态度,想去看医生,服药,工作一忙就什么都忘了。有的患病后,比较忧郁,认为疾病给家庭带来许多困难,给工作带来一定损失,牵挂家人和工作的责任感,使病人考虑过多,如现在的工作还能否继续,经济困难如何解决,对老人和子女的赡养等等。因而显得忧心忡忡,有的病人担心失去原来的工作岗位,而隐瞒自己的病情,回避现实等。

40~60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生理和心理状态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社会和家庭的重负使他们不得不耗费和付出生理和心理能量。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看,也正处于“多事之秋” 时期,这一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

男性往往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比较敏感,多疑虑,焦虑紧张;女性更年期,出现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的平衡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阵发性全身发热,头痛眩晕、心悸胸闷、手足出汗、关节疼痛等。生理的变化和身体的不适可引起情绪不稳,焦虑加重,多疑、抑郁、爱争吵、易冲动等心理反应。

3、老年

老年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离退休后,有一种失落感,茫然和空虚感,再加上病魔缠身,便会产生颓废、孤独无望的心理,真的会认为老之将至,生命休矣。情绪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长寿研究者认为,一切对人的不利影响中,最能致人短命夭亡的要数不好的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如忧虑、颓废、惧怕、嫉妒、憎恨、怯弱等。

老年人由于衰老造成的生理功能减退,出现活动不灵活,记忆力和体力减退,易患各种疾病。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长期脱离社会形成隔绝感;身体衰弱和精力不足形成的没落感;子女、亲友接触少形成的孤独感;自我价值下降引起的抑郁感;疾病缠身而形成的恐惧感;长期精神折磨形成的轻生感等。

老年糖尿病人心、脑并发症多,老龄相关的多器官功能损害更为常见,经常发生低血糖,更容易使他们产生抑郁与焦虑,所以老年糖尿病人更要注意保持乐观的情绪,处理好家庭关系,关心社会变化,家庭成员也要多关心老人,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不同年龄段对待糖尿病态度有什么不同

二、治疗糖尿病 ,患者态度有多重要?

患者态度影响糖尿病无药管理效果。

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者曾在《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杂志在线发表一项研究,采用糖尿病管理评定(DCP)工具评价了患者对于疾病的态度,及其对保持长期无药治疗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经短期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后,患者的态度将影响长期的无药维持时间。

患者在诊断2型糖尿病后,采用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2~3周,同时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并在基线和治疗后的第3、6和12个月完成DCP问卷,调查其对于糖尿病的态度。

118例患者在短期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后血糖接近正常水平,65例1年以上未使用药治疗。与复发的患者相比,上述患者血糖控制显着较好,治疗后急性胰岛素反应恢复更好,他们的教育水平也较高。这些患者达到了更高的积极态度评分,尤其是在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管理能力、自我依从性和较少消极态度等方面。

三、得了糖尿病应该怎么看待呢?

首先,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现实;既然已确诊为糖尿病,就应积极地去了解自己的病情,全面、正确地认识它。一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得糖尿病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就会痊愈,因而抱过分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更不能过于悲观消沉、抑郁烦躁。

其次,应该采用综合的治疗手段和方式,从心理、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加以调整,以达最佳疗效。对于那种嫌定期监测太麻烦而没有特别不适就不去医院复查的观点和做法,要坚决摒除,因为有些并发症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检查才能发现。经常定期检测有关指标,能够防微杜渐,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5674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常见问题
糖尿病患者常见问题栏目为您整理了新颖、系统、全面、详实的糖尿病患者常见问答知识,并有专业的名家解答分享,更多糖尿病患者常见问题知识请关注时尚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