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性化”易变同性恋?

能否归途做我良人2021-08-09  118

导读:时尚养生网导读:“现在校园里穿裙子的女生越来越少了。”近日,记者采访一些老师和家长发现,目前“中性化的孩子越来越多”,常常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每到周末,女儿换下规矩的校服,总......“现在校园里穿裙子的女生越来越少了。”近日,记者采访…

时尚养生网导读:“现在校园里穿裙子的女生越来越少了。”近日,记者采访一些老师和家长发现,目前“中性化的孩子越来越多”,常常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每到周末,女儿换下规矩的校服,总......

“现在校园里穿裙子的女生越来越少了。”近日,记者采访一些老师和家长发现,目前“中性化的孩子越来越多”,常常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每到周末,女儿换下规矩的校服,总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既酷又帅。”“儿子竟然喜欢各种小饰品,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在10月14日于中山大学举办的“性别系列讲座”中专家表示:“中性化”是一种社会趋势,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但为了预防过度的中性化,应该从小注意性别教育。

  现象直击:

  少儿“中性化”惹师长担心 女孩像“超人”

今年读小学五年级的珍珍被班级同学誉为“超人类”。因为玲玲不但每次考试必得第一名,而且常常把第二名的同学落下很多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篮球、排球活动也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总之,同学们觉得珍珍的能力特别强。除了成绩好之外,珍珍的“假小子”打扮也使得她更加引人注目。上学以来,珍珍从没留过长发,而且穿衣打扮也不讲究,球鞋、t恤衫和运动裤是珍珍的典型行头。

在班里,珍珍是班长,关心同学也是没得说,非常热情大方。班主任史老师十分欣赏珍珍,但她也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惑:“现在学校里出类拔萃的多是女孩子,而且很多出色的女生都有类似的‘中性化’倾向,不知道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男孩爱时装

在白云区某小学读三年级的男孩子林正文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向斯斯文文,聪明又有礼貌。然而正文的妈妈却有点担心儿子:儿子放学后最喜欢看的书竟然是妈妈的时尚杂志!儿子对于杂志里的各种化妆品、时装都很有兴趣,每天上学也要在自己的柜子里好好挑挑衣服,搭配着穿。每天早上上学前,正文总要在镜子前反复照几次才能走出家门,“这不是女孩子喜欢做的事吗?”正文妈妈对记者说:“儿子会不会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啊?”

记者采访发现,现在“中性化”的孩子越来越多。留长发、扎蝴蝶结、穿长裙的淑女形象被评价为“老土”。很多女孩子性格直爽开朗,喜欢宽大的运动装、牛仔裤,甚至钟情拳脚功夫,假期常常相约去学跆拳道。而一些男孩子却性格细腻敏感,被女生欺负得只能掉眼泪也并非罕见。家长们对此感到万分困惑,于是开始求助老师、心理学专家,甚至怀疑孩子是否是同性恋。然而在孩子们看来,“这有什么不好呢?”

  专家解析

  适度“中性化”是两性发展趋势

“孩子的‘中性化’现象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资深心理咨询师梁红认为,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潮流、家庭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会男女两性角色的发展趋势等。孩子表现出适度的“中性特征”并无大碍,家长和老师不必过于忧虑。

  孩子追潮流不必过虑

专家认为,潮流和时尚常常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难以抗拒。“对孩子们来说,追赶潮流是‘合群’的需要。”孩子喜欢看电视,喜欢追星,当下不少明星也是这样的“中性化”,因此女孩子普遍认为中性化很有型,男孩子就流行扮成“花样美男”,于是校园里这样的孩子就出现了。“有些孩子喜欢中性着装其实只是单纯追逐流行,外表中性与内心中性是两回事。”专家建议家长,对喜欢穿中性服装的孩子不需要紧张,也不要对之责骂,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对孩子稍加引导即可。

  独生子女承担“双重角色”是诱因

统计表明,目前独生子女群体的“中性化”现象要普遍重于非独生子女。专家认为,这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承担的“双重角色”决定的。“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儿女的性别角色期待不会混乱。然而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就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决、独立、坚强,又具备女性的体贴、温柔、细腻,也许家长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孩子会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和期待。这种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适度中性性格利于发展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戚元丽博士认为,“中性化”是成熟社会中男女两性角色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体力劳动减少、女性生育机会减少而从事的社会化工作越来越多,如今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也在悄然变化。很多女性除了传统的女性性格特征外,还表现出独立、果敢、爱冒险、有竞争精神;而男性远离了战争等竞技性强活动,性格中也增添了很多平和、细腻。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专家认为,适度的“中性化”并非有害无利。“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征优势的人比较独立、灵活,易被社会接纳,生存能力更强,更有利于人际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独立果敢,在求职、个人发展上更具有优势。因此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提醒:注意“性别教育”  预防“中性化”过度

  加强性别教育

专家同时提醒家长:中性化并非没有“边界”,因为男女两性有其基本的社会角色内涵,即男性不可娇弱、不独立,女性不可过于强悍、失之温柔。一旦“中性化”发展过了界乃至酿成行为偏差,将不利于青少年成人后就业、择偶。因此为了预防孩子的“性别错位”,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和老师就要注意进行“性别教育”。

“加强孩子的性别教育并不是将性别模式化,让女孩穿红戴绿,说话细声细语,走路碎步摇曳,也不是要男孩像梁山好汉武松一样,勇猛高大。而是要培养女孩细致、温柔,培养男孩勇敢、刚毅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最为关键。家长要注意以下要点:

  承认、赞赏孩子性别

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只有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才会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如果家长由于孩子的性别没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孩子搞混来培养,就会让孩子厌恶自己本身的性别而发生性别错位。

  树立正确的性别榜样

孩子的行为往往源于观察生活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因此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中最重要的指导和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性别行为,并且要帮助孩子选择身边的同性伙伴。

  他山之石

  世界各国怎样进行“低龄性别教育”?

  美国:男女有别从厕所开始

美国的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非常看重,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美国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到园的第一天,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幼儿上厕所时老师就会提醒他别走错了。在一个扎着小辫子女孩座厕姿势的图案和一个男孩座厕姿势的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小尺寸的而已。不仅如此,为了更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

  日本:日常中渗透性别教育

日本幼师认为,抓住日常生活的时机,可以让幼儿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日本的托儿所,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进行使用便器的训练。在如厕后清洁身体的时候,老师会悉心地教孩子们手纸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内衣的清洁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须从前往后擦,而决不能弄反了。

  新加坡:反复强化性别意识

教男孩要有男子气,教女孩要细心,是一般新加坡父母心中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们就会把性别告诉孩子。常见新加坡的年轻妈妈告诉怀抱的婴儿:“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经常重复。

时尚养生网导读:孩子上学总走神怎么办?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思想状态老是不能集中,听课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上学总走神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中性化”易变同性恋?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到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那么1~2岁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也有一些是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落后或尚未明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失调造成的。具体是什么情况,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反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作为父母的,千万不要乱投医,伤害到孩子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小孩开始上小学后,老师总反映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稍有动静就东张西望,还爱做小动作;在家做作业也是边做边玩,我每天都要坐在旁边督促;老师说他脑子不笨,可现在都三年级了,成绩还总往下掉。这怎么回事呢?

注意力不集中,是困扰许多孩子和家长的主诉问题之一。孩子上课爱走神,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注意力缺陷所致。学龄儿童长期的、严重的、不能自控的注意力不集中,且多伴有学习困难,往往是多动症的表现。二是孩子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幼儿园的教学相对轻松活泼,学习管理也很松散。上小学以后进入正规的学习,有些孩子没适应这个转变,就出现上课走神。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以上。对于刚刚上学的孩子,感知力和脑功能还不成熟,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还有待发展,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家长不必紧张。

而像疲劳、睡眠不足常引起短暂的注意力不集中,一旦改善睡眠,注意力便可恢复正常。此外,在孩子注意力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要给孩子施加很重的学习负担,或对他们的注意集中时间有过高要求,这样反而会造就爱走神的孩子。一旦发现孩子经常性、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如在校老师反映上课走神,在家发现做作业磨蹭,做事虎头蛇尾,平时经常丢三落四,坐立不安,行动时常常不假思索等现象,应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和机构就诊,这样就能较早发现注意力缺陷病症并提供治疗

1、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内在心理潜力,调动心理活动积极性,有助于克服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如学习时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提醒自己,“集中注意”、“不要分心”、“努力听讲”;也可以找几张小卡片,在上面分别写上:“专心听讲”、“不要走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句子,然后把它们放到你平时容易看见的地方,如铅笔盒里,或贴在书桌上,或夹在课本里。这样,无论你上课听讲还是写作业时,只要一看到它们,就会提醒自己:“别走神呀!”

2、情境想象

无论多么爱走神的学生,当参加重要的考试或竞赛时,他也会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作答、发挥出最佳水平。因此,请你每次上课和做作业时想象自己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这样可以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正如着名数学家杨乐所说:“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能像做作业一样轻松。”

3、培养兴趣

间接兴趣对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缺乏对事物的间接兴趣往往导致注意力涣散。间接兴趣的培养,一要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努力方向或奋斗目标;二要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所学知识保持浓厚的探求欲望;三要为自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努力为未来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用理想的目标激励、鼓舞自己,都有助于克服注意力涣散。

4、自己记录

给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比如,今天的数学课上你在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么就要在本子上做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一分钟半”……这样记录几天以后,你从头至尾认真看一遍,你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是多么无聊,浪费了多么宝贵的时光。渐渐地,你会对走神儿越来越厌恶,记录本上的内容也会随之越来越少。相信要不了多久,你的本子上就会出现这样一句话:“我今天的学习一直很专心,没有分神。”

5、自我奖惩

在你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要完成什么内容,越具体越好。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是专心致志的,那你就可以奖励一下自己:看会电视或听一下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杂活或跑楼梯等。长此以往,你就会为得到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注意力的问题是孩子比较普遍存在的常见问题,像是有的孩子坐不住,无法把精力完全集中在一个任务目标上,都属于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当然,在判断孩子注意力的问题上,家长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对孩子的注意力要求太高了, 是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能轻松顺畅地理解、吸收,所采取的一种下意识的自我逃避和调整方式。

这种情况就比较急迫了,需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尽快制订适当的培养方案,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与能力方面的障碍,从而顺利地跟上群体进度。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238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