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杆菌传播途径

情义段誉2021-08-09  73

导读:一、伤寒杆菌传播途径1. 伤寒杆菌的传播途径2. 伤寒感染有什么症状3. 伤寒感染有什么并发症二、伤寒感染如何治疗三、如何预防伤寒感染伤寒杆菌传播途径1、伤寒杆菌的传播途径1.1、水源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并常常是造成暴发…

文章目录

一、伤寒杆菌传播途径
1. 伤寒杆菌的传播途径
2. 伤寒感染有什么症状
3. 伤寒感染有什么并发症
二、伤寒感染如何治疗
三、如何预防伤寒感染

伤寒杆菌传播途径

1、伤寒杆菌的传播途径

1.1、水源

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并常常是造成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带有伤寒杆菌的粪便,以各种方式污染饮用水,例如污染井、河、湖、塘、泉水等,或甚至自来水亦偶可受染。

伤寒杆菌传播途径

1.2、食物

伤寒杆菌在食品中能短期保存,在乳、蛋、肉类以及豆制品中,甚至能够繁殖;饮食行业中的带菌者或轻症患者,可污染食物;不洁水也可污染食物,引起食物型暴发流行。

1.3、日常生活接触

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手或被污染的生活用具、环境而传播。在散发病例的发生中,这种传播方式起重要作用。

1.4、苍蝇、蟑螂媒介

苍蝇可通过体表携带、粪便排菌等方式污染食物。蟑螂亦可以机械性携带病原菌而传播本病。

2、伤寒感染有什么症状

初期:相当于发病的第1周。以神经系统及消化道症状开始。表现极度乏力、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厌食、舌有厚苔、腹胀、腹部不适、便秘。病人有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于5~7d内达39~40℃,热前有畏寒。查体右下腹部轻度压痛,脾大。

极期:病程的第2~3周。常有伤寒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病。热型多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可持续2周。

缓解期:相当于发病后第3、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下降。毒血症状重者,神经症状突出、继续有高热、谵妄、摸空。并常发生心脏循环衰竭、肠出血或穿孔、腹泻、肺炎等各种并发症

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完全缓解。

3、伤寒感染有什么并发症

3.1、肠出血

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适当的治疗性灌肠等均可成为肠出血诱因。

3.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4%~4%,多见于病程第2~3周。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但亦可见于结肠或其他肠段;穿孔数目大多为一个,少数为1~2个,也有报告多达13个者。

伤寒杆菌传播途径

3.3、中毒性心肌炎

发生率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一般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3.4、中毒性肝炎

发生率约10%~68.5%(多数在40%~50%),常见于病程第1~3周。主要特征为肝大,可伴有压痛,转氨酶活性轻度升高,甚至出现轻度黄疸。临床上容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随着病情好转,肝大及肝功能可较快恢复正常。仅偶尔可出现肝衰竭危及生命。

伤寒感染如何治疗

1、对症治疗

高热伤寒患者:适当应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便秘伤寒患者:用开塞露或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剂。

腹泻伤寒患者:可用收剑药,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伤寒患者: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类药物。

2、病原治疗

氯霉素氯霉素仍是目前治疗伤寒的主要药物。成人剂量每日~2g,小儿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重症患者可增加剂量。待体温降至正常并稳定2~3日后减为半量,再继续给药10~14日。

氟哌酸: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口服吸收快,血浓度高,半衰期3~4小时,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尤其胆囊浓度高,毒副作用一般较轻。成人0.9~1.2g/日,儿童25~30mg/kg/日,分~4次口服,连服2周。与氯霉素相比,复发率低及无明显白细胞降低,但退热时间和氯霉素相似。

伤寒杆菌传播途径

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较好,如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塞肟等。但其价格昂贵,一般不作首选药物。

如何预防伤寒感染

1、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须作适当的消毒处理,有发热的可疑伤寒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1108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微生知识
时尚养生网微生知识专区为大家整理了,日常生活中因为卫生问题产生的各种微生物,寄生虫,有益细菌,有害细菌等微生健康知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微生世界,进而更好的进行健康养生,更多请关注时尚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