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血染彼岸花2021-08-10  113

导读:一、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二、单核细胞比率偏高的原因 三、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哪些危害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1、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单核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又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至于单核细胞是否减少对…

文章目录

一、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二、单核细胞比率偏高的原因
三、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哪些危害

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1、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单核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又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至于单核细胞是否减少对于医学诊断的意义不是很大,其原因是单核细胞本就是含量较少的一种细胞,偏低的话是属于正常的现象,倒是单核细胞数的增多会表明可能患有白血病。结核病等病症。

对于单核细胞数偏低的情况不用过于担忧,没有大问题。单核细胞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百分比低,说明机体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

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2、单核细胞在我们身体内的作用

单核细胞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核细胞百分比低,说明机体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但偶尔降低属于正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得到回复。建议平时多加强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即可。

单核细胞主要生成巨噬细胞,和细胞免疫关系密切,降低提示体内免疫功能降低,可见于减少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

3、最常见的单核细胞比率较低带来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感染,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比如伤风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之类的。再就是血液方面的病,再障之类。一般都是感染引起的。不必大惊小怪,不过如果有什么地方明显感觉不舒服,可以进一步做一检查。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8↓正常值为:320-360g/L这个尚属正常范围,如果你是女性朋友的话那则更正常。

单核细胞比率偏高的原因

单核细胞比率偏高的原因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被认为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对于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这个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单核细胞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意见建议: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一般单行粒细胞明显增高。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哪些危害

血液病诊疗中心介绍,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危害主要是: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各型白血病有其好发年龄,急粒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多见,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年龄大于60岁。这是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危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单核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

其二、急淋则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危害尤以12岁以下更为多见,成年人约占20%.慢粒多见于成,慢淋多见于老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男性患者较多,做为男性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应该更注意一些个人生活习惯。通常治疗的及时,方法的合理,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5201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医检分析
时尚养生网医检分析专区为大家整理了各种医检项目及其数据分析,包括人体检查分析、血液检查分析、尿液检查分析、孕检分析、胃检分析等医检分析知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其反映的相关信息,以更好的进行健康养生,更多请关注时尚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