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英雄似剑2021-08-10  212

导读:时尚养生网导读: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研究发现,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糖尿病人都会存在心理障碍,致使患者患上抑郁症,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因此,正确开解糖尿病人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呢?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绍吧。一、抑郁症的…

时尚养生网导读: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研究发现,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糖尿病人都会存在心理障碍,致使患者患上抑郁症,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因此,正确开解糖尿病人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呢?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的一般特点外,患者主要表现为

1、情绪脆弱或低落,波动性大,忧伤的情绪往往不能被很好地表达。

2、有孤独感,无愉快感,兴趣降低或丧失。

3、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联想困难,思考能力减退,自我评价能力降低,部分易激惹、攻击,严重者不愿意遵从治疗,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绝望、甚至有自杀的危险。

抑郁症患者其皮质醇的分泌节律紊乱和胰岛素拮抗影响了血糖理想控制,加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积极消除糖尿病人的抑郁心理,帮助他们恢复阳光开朗的心理。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二、糖尿病人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1、 心里烦躁不安。

由于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能药到病除。可是“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心里就出现了急躁情绪——“像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

2、不能接受现实。

得了糖尿病后,病人无法接受“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打胰岛素”的现实。未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3、心理不平衡。

有些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年纪轻轻就得了这种病,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时因心境不好,很难积极配合治疗

4、焦虑恐惧心理。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

5、自责心理。

患者“看着家里人为我的病情担心”,自己过意不去。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从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6、自卑心理。

儿童期患糖尿病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患病的孩子基本上都在上学,不愿让同学和朋友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他们有自卑心理,即使需要打胰岛素,也是躲在学校厕所偷偷打针,造成血糖波动。

三、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1、改变错误的认知。

学习和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疾病。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2、要敢于面对现实。

身处任何困境,都要勇于面对现实,这是生活的真谛。接受现实也需要勇气。不能因疾病而情绪化,学会用理性去对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

3、构建合理的行为。

因疾病产生不良情绪,是人之常情,但不要让它左右自己。可用宣泄法使积聚在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用良好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病友应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4、求助心理咨询。

如果真的走不出心里的困惑,可以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会帮你排忧解困。

5、理解患者的心理。

亲戚朋友要理解和体贴患者的苦衷,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正确对待患者的不正常心理,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开心的事情,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

家人也要学点相关的护理知识,适时地帮助患者制订生活作息表,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转移其消极情绪。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减轻其心理负担,给患者营造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6、注重儿童的心理教育。

专家建议,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和心理治疗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对患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及心理教育,告诉他们可以跟正常的儿童一样的玩耍、成长,消除自卑心理,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了怎么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了吧,家属及患者自身都有必要学会这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时尚养生网导读:孕期如何护理妊娠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心理负担比较大,如果能在平时多了解一些妊娠糖尿病的相关常识,对疾病的的治疗以及护理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孕期如何护理妊娠糖尿病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1、饮食护理:

在控制总热量的原则下,营养要求全面均衡,规律进餐,少量多餐,保证母婴需要,体重保持适当增长。总热量按每公斤理想体重每日38千卡计算。碳水化合物以粮食及豆类为主,应注意粗细粮搭配。水果不宜餐后立即食用,应于餐后3小时左右食用。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每日食用量以200~400克为宜,并计算到总热量中。水果中的草莓、猕猴桃等可首选,香蕉、荔枝、龙眼和葡萄等含热量较高,故不宜多吃。食糖、蜂蜜、巧克力、甜点等双糖、单糖食物应避免。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也应适量摄入。

2、心理护理:

稳定和安抚孕妇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和蔼的态度、文雅的举止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充分表达内心感受,引导她们说出自己最担心的问题,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以及文化程度、婚姻家庭、患者现在的精神情况等,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者倾吐自己的心声。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的心理指导措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要注意指导患者学习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例如当心情低落或激动时,可以采用转移法来调整情绪,外出散散步、听听轻音乐、看看小说、与家人聊聊天、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等,可以达到分散注意力、改善和控制情绪的目的。

3、运动护理:

孕妇要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不仅有益于母子健康,而且可控制妊娠糖尿病。因此,除去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而需保胎者及有妊高征者,孕妇应到室外参加适当运动。运动宜在饭后1小时左右,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较合适。

运动项目应选择较舒缓不剧烈的,如散步、缓慢的游泳和太极拳等。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尽管血糖已经升高,但常无不适症状,因此多查血糖至关重要。应密切监测三餐后的血糖水平,必要时还要查一下睡前血糖的情况,一般每天至少查一次血糖,就诊时将记录结果带给医生。

4、药物治疗护理:

胰岛素是妊娠糖尿病孕妇的最佳药物治疗。因为它不透过胎盘,对母婴均安全。通过教育、指导使孕妇及家属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应用胰岛素的重要性,掌握剂量、注射部位,每日有序更换,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硬化。讲解注射后有无头晕、无力、饥饿、脉快等低血糖反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吃糖的食物吗,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不主张常规使用胰岛素,如空腹血糖<5.23毫摩尔/升(105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6.66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可以不用。如血糖水平经饮食控制不满意者,空腹血糖>6.66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则应给予胰岛素治疗。妊娠早期胰岛素需要量较妊娠前约减少1/3,妊娠中期胰岛素需要量逐渐增多,到妊娠后期用量可较妊娠前增加2/3以上。胰岛素剂型可用短效、中效或短、长效胰岛素混合注射,每天分2~3次注射。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5、专科护理:

孕妇高血糖本身可以降低胎盘血氧供应到胎儿,并且胎儿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使机体耗氧量增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严重时发生胎死在皇宫。在孕期应加强母儿监护,严密监测尿糖、血糖变化。准确核对孕周,教会孕妇自测胎动,若胎动频繁或减少,应立即就医。

孕期应进行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理解胎儿子宫内的发展情况。产时照顾孕妇在劳动情绪紧张和疼痛毕竟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胰岛素具体数额并不容易掌握,产程中应严密监测血糖变化,临产后应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神志状况、呼吸变化及呼气有无酮味,血压、心率变化及胎心、宫缩、宫口等产程进展情况。

妊娠糖尿病患者如果婴儿的正常发展,无产科指征,应尽量阴道分娩,减少手术产,且尽量缩短产程。因疾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手术指征,但是大多数的胎儿偏大,常伴宫缩乏力,剖腹产率较高的。

6、产后护理:

糖尿病患者容易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发生率随之增高,故应积极预防产后出血,使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宣传教育和指导母乳喂养,家庭成员和产科解释新生儿吸吮以子宫收缩。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皮肤清洁。

7、新生儿护理:

所有的新生儿无论孕周和身体素质,均按早产儿护理,加强保暖,生后即喂葡萄糖水,密切观察新生儿有无低血糖症状(呈安静昏睡、不易激怒状态)。若口服葡萄糖低血糖未能纠正,应静滴葡萄糖,并监测血糖变化。因为大量的红细胞在出生后的身体伤害,胆红素产生增加,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出现早,黄疸重及消退时间延长,故应常规检查。

时尚养生网导读:带你全面认识糖尿病性低血糖!很多糖尿病人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其实,糖尿病人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那么,你了解糖尿病性低血糖吗?下面时尚养生网带你全面认识糖尿病性低血糖的相关知识,来看看吧。

1、血糖多少是低血糖?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治疗也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就像过山车,一高一低,危害极大。当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当血糖降到3.9毫摩尔/升时,低血糖就有可能“冒头”了。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2、低血糖未必有症状

事实上,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有症状,有些患者则没有症状。没有症状的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临床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关。存在这一问题的患者,一定要加强血糖监测。

3、同是低血糖,症状可以不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可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恶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4、饥饿感≠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并不一定发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施治。

还有一种情况是“低血糖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低血糖。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引起的,尽管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5、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更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而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加速脑痴呆。

6、纠正低血糖,干粮并非首选:

当由于没有正点进餐、活动量过大或注射胰岛素后进餐不及时出现低血糖症状时,一些患者常选择吃馒头等粮食来缓解。但奇怪的是,有时连吃两个馒头都不能缓解心慌、出汗,大汗淋漓、饥饿等症状。这是因为没吃对!

正确的做法是,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甜点等,也就是什么甜吃什么。这些食物都是单糖,吃进去后可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故能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变成单糖方可被人体吸收,故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7、有些低血糖与糖尿病无关:

虽然低血糖大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但却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其他疾病如胰岛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也可导致低血糖。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8、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

发生低血糖后,机体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会有一个高血糖的过程。比如夜间发生了低血糖,早晨的空腹血糖反而会升高。

9、糖尿病低血糖的发展阶段是怎样的呢?

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阶段

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软弱无力肢凉手抖、饥饿感、头晕等等。

②、神经缺糖阶段

可出现各种精神异常的表现,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语增多、思维混乱、答非所问、兴奋躁动、神志恍惚、幻觉等等,此时常被误认为精神病,而贻误治疗

③、意识丧失阶段

患者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抽搐乃至昏迷,最后变成植物人,甚至死亡。

10、糖尿病性低血糖的急救措施:

①、绝对卧床休息,声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②、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③、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是低血糖抢救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若病情不严重,尚水造成严重脑功能损害,则症状可迅速缓解,神志可立即清醒。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了解了糖尿病性低血糖了吧,低血糖危害大,糖尿病人要懂得预防和应对哦。

时尚养生网导读: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糖尿病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在20%~80%之间,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危害大。因此,糖尿病人要及时地进行肝功能检查。那么,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1、肝穿刺活检

是确诊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在B超引导下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确、安全。活检的意义在于确定肝内是否存在脂肪浸润。评估某些血清学指标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脂肪肝、纤维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组织学改变作为金标准,并用以客观评价某一治疗方案对脂肪肝纤维化治疗的确切效果。这是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诊断方法之一。

2、血液生化检查

中、重度脂肪肝由于脂肪囊肿的破裂及肥大的脂肪细胞压迫胆道,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β球蛋白、铁蛋白、ApoA1及胆汁酸常升高。临床研究发现,仅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血清学指标异常,且无特异性。这也是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诊断方法。

3、血清脂质检查

血清脂质检查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检查,甘油三酯是检查脂肪肝最准确的项目,空腹时检查血清中甘油三酯升高一般就是酒精肝导致,伴随胆固醇和脂肪酸升高。

如何消除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

4、肝功能

肝功能检中转氨酶、胆红素、胆碱酶等项目可明确检查出脂肪肝程度,脂肪肝必然是引起肝脏受损的,导致肝功能下降,一般情况下轻度脂肪肝的肝功能正常,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的转氨酶、胆红素、胆碱酶会出现升高。

5、二维超声检查

由于肝细胞内脂肪沉着,对超声波能量吸收明显,并产生散射作用,故声能主要为肝前场所吸收,而后场声能明显衰减,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30%以上的脂肪肝,其对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

6、CT检查

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内密度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肝、脾CT值应小于0.85。

CT所以能显示出肝脏的脂肪浸润,是因为脂肪密度低于所有软组织的密度。其机理可能是脂肪对X线的吸收量减少,显示低密度区,肝内血管状结构因X线量吸收多,便显示出“树枝状”的高密度区。对脂肪浸润的诊断,CT虽然优于B超,但对直径小于2cm的圆形或小片状脂肪浸润仍难与肝癌相区别。

7、MRI检查

一般认为其价值较US和CT为小。脂肪肝的磁共振(MRI)表现为全肝一叶或灶性脂肪浸润,自旋回波(SE)序列和反转恢复(IR)脉动序列的T1加权信号正常。短的IR序列和SE的T2加权像信号可稍高,但只显示脂肪的质子像,脂肪浸润区为高信号,肝内血管位置正常。近年有人用MRI测定肝组织脂肪含量。

8、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亦可用于脂肪肝的诊断,但缺少特异性。值得注意的是,肝内局灶性脂肪浸润,B超检查可表现为局限性占位,而放射性核素99mTc肝扫描可显示正常,有助于诊断。

二、为什么要检查肝功能?

肝脏是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解代谢的主要部位,肝脏功能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糖尿病容易引起脂肪肝,影响肝功能,同时所有药物都需要通过肝脏进行解毒,如果糖尿病病人肝脏功能不好,有些药物如苯乙双胍就不宜选用,否则会加重肝脏损害,甚至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

所以,检查肝功能有助于口服降糖药的选择。此外,检查肝功能还可以了解有无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以排除肝源性糖尿病

因此,肝功能正常的糖尿病病人最好每半年查一次肝功能;如果肝功能不正常,还要增加检查次数。

如果糖尿病人有脂肪肝的症状,建议尽快到医院排查。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4332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栏目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并发症的种类和症状,以及分享并发症护理调养方法,供大家查阅,更多怎样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知识,请关注时尚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