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怎样预防糖尿病

不嫉妒是庸才2021-08-09  108

导读:养生导读:中医博大精深,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论及了,历代也出现了很多中医的治疗名方,可见中医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是有相当的研究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中医角度来说是怎预防糖尿病的吧。  一、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预防主…

  养生导读:中医博大精深,对糖尿病预防治疗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论及了,历代也出现了很多中医治疗名方,可见中医糖尿病预防治疗上是有相当的研究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中医角度来说是怎预防糖尿病的吧。

  一、祖国医学糖尿病预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中医认为消渴之病本在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可妄泄,确实如此,故有人认为养生即养肾。有节制的性生活,使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沛;若不自爱惜,纵情色欲,房劳过度,肾精亏乏,虚火内生,则发为消渴。所以,我们应该未病先防,劳逸适度,保持肾气的旺盛。

中医谈怎样预防糖尿病

  1、合理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丹溪心法·消渴篇》说:“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蒸,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

  强调要控制饮食,不可过饱,以清淡为宜,禁食辛辣刺激及煎炸之品。所以临床要注意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需要的七类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水)的摄入及比例。应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的蛋白质为宜,三者分别占总热量的60%~70%、 20%~25%、12%~20%。

  若以重量计算,脂肪每日0.6~lg/kg标准体重,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每日胆固醇不超过300mg;蛋白质每日 l~1.2g/kg标准体重,要保证有1/3来自优质蛋白质,如乳、蛋、瘦肉、大豆及制品。每日的总热量(kJ)减去脂肪(每克产热37.62kJ)和蛋白质(每克产热16.72kJ)的热量除以4,即为全天碳水化合物的量。糖尿病患者每日可以进食200~350g不等,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劳动强度等决定。三餐的分配也要考虑,一般为早餐l/5、中餐2/5、晚餐2/5。应该吃五谷杂粮,避免偏食偏嗜,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每天摄入30~40g为宜。

  食物纤维是一种不产生热能的多糖,分为非可溶性和可溶性的两类。前者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存在于粗粮和豆类种子的外皮和植物的茎和叶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延缓血脂和血糖的吸收,有助于减轻高血糖、高血脂。木质素还可与胆酸结合,使较多的胆酸从大便中排出,预防胆结石的形成。后者含有果胶、藻胶、豆胶等,存在于蔬菜水果、海带、紫菜及豆类中。进食后在肠道内形成凝胶,影响葡萄糖和水分向小肠表面转送的能力,可以延缓胃排空,减轻饥饿症状;减慢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所以糖尿病饮食结构中应适当提高粗粮和蔬菜的比例。

  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尤其是病情控制不满意者。因为酒除提供热量外,无任何营养价值。如果病情控制较好,加上逢年过节,朋友聚会,不得不饮时则应选用酒精含量低的啤酒或果酒,饮用时要计算热量,减少主食量。以啤酒为例,饮用400mL的啤酒,应减少主食30g。

  超重和肥胖患者应该限制热量的摄入,以便减轻体重,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病情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是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而产生的保护性的生理调节,所以不应限制饮水量,随着病情的控制,患者自然会减少饮水量。糖尿病的发生和控制都和饮食密切相关,有专家认为糖尿病治疗中有70%左右的问题和饮食控制有关。所以如果不控制饮食,单靠药物是难以奏效的。

中医谈怎样预防糖尿病

  2、养生保健

  四季养生中医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其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与养生相似的称谓有摄生、治身、养性、道生、卫生、保生等,而对于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则称为寿志、寿亲、养老、寿世等。从词义上看,所谓“生”,主要是指人的生命活动;所谓“养”,即保养、调养、摄养的意思。《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也,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创造了很多像五禽戏、八段锦这样的运动项目,让气血流畅起来。古人主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现了作息要规律,要顺应自然,在自然界,阳气生发的时候,你也应该去运动,去劳作。

  故养生的概念可说是:在有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采取一定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健康活动。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情志与健康的关系。早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医主张“天人相应观”,强调顺乎自然以养护正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患者要有与疾病长期做斗争的思想准备,学会自我调护,配合药物治疗。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颐享天年。

  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所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儒门事亲》告诫人们,要减滋味,戒嗜欲,节喜怒。并认为,“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为忧”。但自我调养,决不等于乱服或长期服用滋补品。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若属实证,服后有百害而无一利。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阴虚火旺的患者服用人参导致鼻衄、齿衄或口干多饮的上消症状加重,应该引以为戒。

  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体质弱、抵抗力差,容易合并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一但感染,不仅难治,而且还会使糖尿病病情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尤其是女性患者,要保持外阴清洁。

  中医认为情绪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平时应避免恼怒、忧思、郁闷等,对糖尿病有一定预防意义。

中医谈怎样预防糖尿病

  二、中医糖尿病的渊源: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之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上溢,转为消渴……”。消渴,《内经》中又名消瘅、膈消、肺消。并有“若渴数饮”、“热中善饥”、“善食而瘦”等症状的描述。此对消渴病的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东汉末年,着名中医学家张仲景着《金匮要略》一书中立消渴专篇,提出了胃热、肾虚、肺胃津伤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开创了上消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肺胃之热,下消用肾气丸以温补肾阳辨治消渴病之先河。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内消候等八种证候。指出了消渴日久“多发痈疽”之兼症,并描述了类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如“消渴重,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首先提出“消渴病人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的糖尿病病人运动疗法。

  这足以说明了祖国医学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如上所述,消渴病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始见于《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首于《诸病源候论》;体育运动疗法源于巢元方;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时期,饮食治法起于孙思邈;金、元、明、清医家均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予以完善和发展。这些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深入研究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其实日常注重养生保健,不但能预防糖尿病,对其他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以上中医谈到的对预防糖尿病的措施需要长时间坚持,方有效果,千万不要中途放弃。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2812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