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自杀”该怎么办?

星星点灯2021-08-09  196

导读:时尚养生网导读:《教子从此不累》既是一本教育书、又是一本心理书,更是一本“快乐家庭父母必备教子实用手册”。本文节选自筱丹的《教子从此不累》 ,一卷在手,父母轻松教子、孩子开......《教子从此不累》既是一本教育书、又是一本心理书,更是一本…

时尚养生网导读:《教子从此不累》既是一本教育书、又是一本心理书,更是一本“快乐家庭父母必备教子实用手册”。本文节选自筱丹的《教子从此不累》 ,一卷在手,父母轻松教子、孩子开......

《教子从此不累》既是一本教育书、又是一本心理书,更是一本“快乐家庭父母必备教子实用手册”。

本文节选自筱丹的《教子从此不累》 ,一卷在手,父母轻松教子、孩子开心成长,父母和孩子彼此心意相融,和谐相处。使所有的父母深谙育成孩子的快乐,还所有的孩子们一个简单、快乐、清澈、健康的童年!

欣欣今年十七岁,小姑娘长得健康活泼,聪明可人,一双大眼睛乌溜溜的,非常懂得揣摩大人的心思,小脑袋更是点子多多,小嘴巴也特别能说。看上去,一切似乎都挺不错的。

可是,欣欣的妈妈却一直愁眉不展,她对我说:“您不知道,因为我和她爸爸就这么一个宝贝心肝,所以从小,什么好的东西,只要她要,爷爷奶奶一定会在最快的时间内递到她的手里。她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我和她爸爸也都是尽量满足。

”小时候还好,孩子一点点长大了,要求就逐渐多了起来,有时候,稍微满足慢一点,她就会大哭,眼泪说下来就下来,看着她小脸蛋上都是泪水,我和她爸爸就不忍心不答应她。

“等到了十三四岁后,欣欣看电视、看书、上网越来越多,见识多了后,要求也变得五花八门,物质上的,我们基本上还是会满足她。但是,她的有些要求,对她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非常不利的,我们就不敢答应她了。

”比如,前阵子,欣欣不知怎么了,疯狂地迷上一个跳舞的网络游戏,要求每天允许她上网到晚上十一点,这明显会影响她的休息,我和她爸爸一合计,这次坚决不让步!

“可是,您猜欣欣说什么?她居然说,如果我们不让步,她就死给我们看!”

“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呢?”我问。

“我们当然得有所顾忌,万一……我们可是想都不敢想后果呀!”

在欣欣妈妈随后的叙述中,我了解到,从那以后,只要欣欣想干什么,爸爸妈妈不让,她就冲到阳台上,推开窗,大叫:“你们越来越不爱我了,什么都不答应我,我恨你们所有人,我死给你们看!”每次欣欣一推开窗,妈妈腿就发软,明知道孩子不对,也连连点头答应。

这样持续发展的后果,是越来越糟糕,欣欣变得越来越骄横无理。由于年龄太小,她的很多要求,本来就是不理智的,父母无原则地让步,使欣欣学业持续地下降,由于经常熬夜,上课总是打瞌睡,被老师们连连告状。

欣欣妈妈拿出一张报纸给我看,问我说:“这篇文章里,写孩子总是要自杀,就是抑郁症的表现,您看,我是不是应该给欣欣吃一些抗抑郁的药物呀?”

我连忙制止:“绝对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并不是所有提出自杀想法的人,都是抑郁症!如果不是抑郁症,随便瞎吃抗抑郁性药物,对正在长身体、长智力的孩子,会造成影响她终身的不良后果。据我对欣欣的观察,她应该并不是抑郁症。”

时尚养生网导读:孩子受老师重视的方法有哪些?孩子从入学的那一天,希望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样他们也增加自信感。那么孩子受老师重视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小编这就来告诉大家一些经验,请知晓。

孩子要“自杀”该怎么办?

一、孩子受老师重视的方法

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家长,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的重视,在幼儿园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其实,我觉得,受人重视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心理自信满满的孩子,如果您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出挑”,那就从现在开始培养他的自信心吧!

1、“老师的重视”在家长的概念中和在幼儿园教师的概念中是不同的。从家长的角度和眼光来看,“老师的重视与否”大致是指以下三方面:

(1)家长问孩子“比赛你参加了没有?”“节目表演你有份吗?”等问题,然后从孩子简短的回答中获取零碎的信息。

(2)家长对自己孩子个性能力的理解所作出的结论,如:我的孩子活泼能干,老师注意的机会可能多一点,我的孩子内向不多话肯定老师不会喜欢他。

(3)家长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家长的愿望目的和老师处理方式的结果之间是否达成共识。

家长通常会综合这三方面的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受教师重视的概念。但事实上,这只是把“露脸程度”和“老师重视度”划上了等号,家长用自己想当然的猜测和老师的做法划上了等号。

从教师的角度和眼光来看,“老师的重视”其实是对孩子的及时关注和帮助,这是由幼儿园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幼儿园的孩子身心发展处于自理能力索求帮助的阶段和思想行为的他律阶段;又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习惯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对孩子的重视体现在许多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小细节上。

例如,哪个孩子肚子痛;哪个孩子今天心情不好;哪个孩子还想添菜;哪个孩子不爱吃芹菜;谁的美工纸被撕破了;哪些孩子争玩具了等等。这样的情况在一天中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生的概率和次数是非常高的,他可能会遇到类似的细节问题几十次。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其实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细节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孩子都是老师重视的对象。

幼儿园坚持以“保教结合,保字为先”为基点,强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任务,而诸如比赛、表演等让孩子“露脸”的机会只是幼儿园生活中很小的一个插曲而已。

作为家长,我能理解家长们为什么希望孩子能受到“老师的重视”,家长们的目的是想肯定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挑一点,机会多一点。但我认为老师对孩子重视只是让孩子出挑的一种途径,最根本的还是怎样让孩子自己产生一种让人去重视的特性。就我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来说,那些自信的孩子往往会在一群孩子中显得非常出挑。

2、自信心是支撑一个人做任何事的动力,要让别人发现您的孩子并且重视他、相信他,首先您要让他对自己有信心。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考虑,家长如何激发孩子主观上“我能行”的积极因素要比关注他受不受老师重视更重要。您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让您的孩子充满自信,受人重视:

(1)有爱心的孩子受人重视。

亲人的爱是孩子信心的依附和支持。您要坚持以耐心、爱心去对待孩子。不要嫌他烦,也不要把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要以忙、累为借口疏远孩子。请在一天中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听听孩子的倾诉,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关心。您的爱心会换来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关爱,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讨人喜欢。

例如,当您的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您可以很正式地和他面对面坐下来谈谈。告诉孩子你愿意为他分担他的烦恼,把他当成小大人对待。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关爱,不管问题是否能顺利解决,他会渐渐对自己产生信心。

(2)平等,让孩子有自信。

应该让孩子感到您对他的重视而非保护,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参与家中一些他能理解的事情的决策都是好办法。

例如,您要给孩子添置一盏台灯,就可以先询问一下孩子“买哪一种灯好看?”如果您想给孩子买图画书,也最好先征求他的意见。不要小看孩子的意见,他的思维能力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如果你问他“你认为今天应该谁洗碗呢?”说不定,他还会愿意自己动手呢!

您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对成人的质疑,并能勇于向孩子认错。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他的意见被接受、采纳、重视,那么他的自信也会萌发。

(3)多说几遍“我相信你能行”。

请相信这句话对孩子有一种潜在的激励力量,您可以不断强调这句话,并在孩子退缩畏难时用它来鼓励孩子。另外,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做一些需要“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的事。

例如,如果孩子会用绳子打一个结,那就让他再学着打蝴蝶结;如果孩子会排列书架上的图书,那就再让他学着整理抽屉;如果孩子会折毛巾毯,就要求他再学着叠薄被子等。生活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孩子去体验,去克服,而当孩子感受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时,他会自然产生“我真的行!”“原来我也可以干!”的体验。

(4)横向比较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您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在任何方面哪怕再小再细微的成功和进步,让他产生自己能行的信心,并不断充实壮大这种信念。

切忌横向比较,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如,“看,小明上课多会回答问题。”“瞧,小强钢琴比赛得奖了。”“小刚的体育多棒呀,你看看你这样儿,哎……”其实您把您的孩子和所有孩子集中的优势进行了比较,这是不公平的,只会把孩子推向自卑进而否定自己的死胡同。

(5)自信是正视弱点,扬长避短。

您应该让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任何人都会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也都有比别人厉害的本领,大人和小孩都是一样的。例如,孩子唱歌跳舞不行,可他画画还可以;孩子画画不行,可他故事讲得好;孩子故事讲不好,但他会认很多字;孩子不认识字,但是动作灵敏;孩子动作不灵敏,但他心地很善良……只要您足够细心,您就会发现,虽然您的孩子有很多地方不如别的孩子,但他总有那么一项比别人优秀。对于他的弱项,只要他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对于他的长处,那您就应该鼓励孩子,使之更强、更好。

当然,您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对于个别自信已经快溢出来的孩子,您不妨在他旁边敲敲边鼓,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自以为是的“超人”宝宝,也不容易讨人喜欢。

二、让孩子学会“出风头”

你的孩子好表现吗?你会遏制孩子的表现欲望吗?看看美国人是怎样鼓励孩子自我表现的吧!

在美国的幼儿园,每逢周一会有一个“圆圈时间”,孩子们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向小朋友们展示,进行几分钟的即兴表演。

游戏刚开始,5岁的可尼抢着把手中的玩具亮了出来:“瞧,这是火箭!”他按了一下开关,火箭便发出声音,红光一闪一闪的,孩子们大叫:“哗,真酷!”可尼得意地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公园,我乖,爸爸就给我买了它。”

接着出场的是刚从夏威夷度假回来的罗拉,她腰间系着一片片绿色的“树叶”,款步走到大家面前,骄傲地说:“看看,这是夏威夷裙子!”接着边跳“草裙舞”边说:“夏威夷的人跳的就是这种舞。”

3岁的卡仑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慢慢走到老师面前,有点不知所措。看到他手上什么也没拿,老师轻轻地搂住他,同时“搜索”着可以“展示”的东西。“哦,新运动鞋!”老师对大家说:“看看,卡仑今天穿的新鞋子真漂亮!”同时启发卡仑:“告诉小朋友,鞋子是什么颜色?”卡仑小声地说:“白色。”老师鼓励道:“跳一跳,看看鞋有没有响声?”卡仑不再紧张,跳一下,又跳一下……脸上越来越兴奋。老师带头鼓掌:“谢谢卡仑,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新鞋子。”

没错,“圆圈时间”就是这么一个“出风头”的舞台。美国人就是要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谁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谁就会引人注目,成为“中心”,获得大家的欣赏,荣誉感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在“圆圈时间”,孩子们机会均等,谁都有可能在那么几分钟里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让每一个人面对大家来自由发挥本领、表现自己,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

总之,不要小看了这样的游戏,这对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益处可大得很呢。

“那抑郁症一般是什么表现呢?”

“抑郁症想自杀的病人,有许多综合症状,如长时间表现出心情压抑、郁闷、沮丧、疲乏无力;逐渐变得多疑、不爱讲话、注意力不集中、脑子反应迟钝;对各种令人高兴的活动都体验不到乐趣;大多数患者还会伴随失眠、头痛、浑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各种身体的症状;出现持续的食欲减退,明显的体重减轻;同时,还会表现出对前途明显的信心不足,出现强烈的、多次的自杀念头和行为。你再看你们家欣欣,食欲良好,口齿伶俐,对各种玩乐活动,兴趣盎然,只要要求被满足了,马上有说有笑,神气活现的,比你都精神,哪里像什么抑郁症呀!再说,你见过都不想活了的人,对生活还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要求的吗?”我笑着打趣欣欣妈妈。

“经您这么一说,我也觉得,咱们家欣欣,还真不像抑郁症。”欣欣妈妈认真思考着。

“但是,欣欣有时也有头痛、疲乏无力的现象呢!”

“是不是基本上都是在熬夜过后的第二天呀?”

“还真是这样的,尤其是双休日,连熬两夜后,欣欣就会头痛、疲惫,甚至食欲不振。但只要不熬夜,就没有这些现象了。”妈妈连连点头。

“连续熬夜,即便是成年人,也会有所不适,更别说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呢!”

“那咱们家欣欣,如果不是抑郁症,为什么小小年纪,却总是想着自杀呢?”欣欣妈妈非常郁闷地问。

“其实,原因很简单,带小孩子逛商场的父母都会经常发现,小孩子如果看中一个喜欢的玩具,基本上都会采取一哭二闹三耍赖的招数,大人熬不住,依从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孩子看准了对大人有效的招数,就会持续使用。”

“欣欣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欣欣妈妈很感慨。

“是呀,小时候,闹闹,要求就可以被满足。长大了,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了,孩子就会寻找新的、能让大人向自己让步的招数。欣欣在与你们的较量中,一旦发现以死、以自杀威胁你们,非常有效果,她就会习惯性使用。其实,主要是吓吓你们,以达到她的目的。”

“我明白了,难怪她的班主任说欣欣在学校从来没有表现出‘自杀’的倾向。”欣欣妈妈笑了。

“那么,是不是从此以后,只要欣欣再用自杀威胁我们,我和她爸爸都不用再理睬她了呢!”

“千万不可以!当孩子以自杀相威胁的时候,大人如果置之不理,甚至嘲笑她,‘有本事死给我们看呀!’,都是极其危险的做法!孩子性情简单,爱面子,本来也就是要挟要挟,并不打算当真,可大人如果一激将或根本不理睬,孩子一时间抹不开面子,下不了台,热血冲头,悲剧还真的非常有可能发生呢!”我非常郑重、非常严肃地提醒欣欣的妈妈。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把生命当回事呀?!”欣欣妈妈非常烦闷。

“那是因为现在太多的电影、文学作品和网络游戏中,把死亡描述得或者浪漫唯美,跳楼跳在空中,人还能翻多少跟头,演多少造型,外带眼前还能闪现美好情景和记忆;或者壮烈英勇,在空中,在临死前,还可以大段大段的慷慨激昂,身后突现万丈彩霞、晴空飘雪之异常瑰丽情形,人死后立即可以化做神仙、莲花、云彩等等的美好事物;或者飘飘欲仙,简单至极,死后坠地,一抹鲜血之上,人都完完整整,甚至比生前更加美丽。所以,我们的孩子们,以为死亡是非常轻易、简单,甚至美好的事情,对死亡缺乏真实、鲜明的认识,对生命也就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爱惜了。”

“那,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欣欣认识到跳楼和死亡,不是开玩笑的,而是严肃和残酷的呢!”

“因为欣欣已经是十七岁的大孩子了,而且身体很健康,所以有这么一种游戏,你可以带着欣欣试试!记住,太小或不健康的孩子不适宜用此招。”我详细地给欣欣母亲讲解了游戏的过程。

“呵呵,好的。”欣欣妈妈准备这个周末,就带着欣欣去行动。

周末的游乐园,人头攒动。欣欣的爸爸妈妈,带着一向号称自己很勇敢的欣欣来到了游乐园最刺激的“绝对深度”。它的运行方式是,在近三十米的落差之下带动游客做垂直往复运动,首先它会飞速爬升至近三十米高空,稍作停留后,随即以近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急速跌落,模拟从高楼纵身跃下般心跳加速的感觉。

第一次玩,欣欣爸爸坐在欣欣的旁边,牵着欣欣的小手,游戏启动后,欣欣花容失色,大声尖叫。爸爸在一旁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觉,大声对欣欣说:“别怕,别怕,有爸爸陪着呢!”欣欣吓得紧紧闭着眼睛,根本不敢睁眼。

下了游戏机器,妈妈看见欣欣腿都发软了,笑道:“呵呵,这才七八层楼的高度呢,什么感觉呀?”

“哦,害怕极了,我都感觉自己快死了,又怎么也死不掉,难受死了,再也不玩了!”

“宝贝,再陪妈妈坐一回,妈妈也想试试呢!”

妈妈拉着欣欣的小手又向游戏机器走去,欣欣咬咬牙,又坐了上去。空中巨大的失重感,使妈妈感觉到了极度的恐惧,妈妈也大声地叫了起来,欣欣尖声叫着:“啊,再也不跳了!我要下去,我要下去!”

难熬的几分钟终于过去,机器一落地,欣欣飞快地逃离机器,抱着妈妈的手,撒着娇:“我第一次觉得脚踩着地的感觉真踏实,真美好!妈妈,我们走吧!我们赶紧回家吧!这里一点也不好玩,跳楼的感觉,这么糟糕。书上原来都是骗人的!”

望着欣欣因紧张、后怕而绷得紧紧的小脸,妈妈感觉,自己陪着受这回惊,是完全值得的。

回到家中,欣欣忍不住又提到了白天在游乐场的感觉,妈妈趁势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些图片和资料,温柔地和欣欣讲解,高空坠落的痛苦生理感觉和心理感觉。讲解大多数人,由于坠落的过程,会遇上障碍物,或坠落的角度等原因,落地后并不会死亡,而是严重伤残,终身必须和轮椅打交道,失去非常多的自由,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女儿,你知道吗?游戏害怕了,就可以不玩,然而,死亡却是不可逆的,即使死不了,也会造成严重后果,永远无法挽回。”

聪明的欣欣听着妈妈的述说,又后怕、又羞愧:“妈妈,我错了,跳楼的感觉这么糟糕,而且死不掉还会终身残疾,您放心好了,从此,我再也不会用跳楼来威胁你们了。”

“是呀,宝贝,你知道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你是爸爸妈妈用全部心血缔造的美好宝贝,我们怎么会不爱你呢?但是,有时候,你的一些要求会伤害到你自己,所以我们没法答应你,你可以理解了吗?”

孩子在心境非常平静的情况下,对大人的劝解更容易信服和听从。

在亲身经历了很多,又了解到老爸老妈的良苦用心之后的欣欣,有了更多的感触,对爸爸妈妈的劝解,也多了一份尊重,她温顺地点头,告诉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女儿长大了。其实,今天看见妈妈那么害怕,还陪着我走上游戏机器,我就已经非常感动。知道你们是想用事实告诉我,以跳楼来要挟爸爸妈妈是多么的幼稚。谢谢爸爸妈妈哦。”母女俩开心地拥抱在一起。

欣欣的危机,圆满地解决了。希望以这个小小的故事,给所有正在因子女轻践生命、轻率以死亡相威胁而苦恼的家长们,一点小小的启示。

当您用充满爱心的智慧游戏,代替野蛮的训斥和无原则的让步,战胜了任性而不懂事的孩子时,您的孩子,不但不会有挫折感,反而会由衷地佩服您的爱心和智慧,感谢您把人生的真谛告诉给了他。

  重点提示:

1.动不动就对家长以自杀相要挟的孩子,大多是从小惯用哭闹、耍赖的招数胁迫大人满足自己各种要求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胁迫一次次妥协,终有一天会发展到孩子学会运用“以死相逼”这个杀手锏胁迫家长达到自己的目的。

2.孩子对家长以死亡相威胁时,家长不能一味让步,导致孩子欲壑难填;也不能不予理睬或嘲笑讽刺孩子,更不能一气之下对孩子说出诸如“有本事死给我们看呀!”这样刺激孩子的话,以免把孩子推向进退两难的绝地,冲动之下做出傻事。

3.让孩子明白家长不同意他们的某些要求,是为他们的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4.找机会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们参加某些惊险但绝对安全的游乐项目,让他们体验“濒临死亡”的感觉,让他们了解死亡,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203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儿童心理
时尚养生网儿童心理专区为大家精心收集儿童心理,成长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探秘等知识,以及一些教育和解决方法等,更多儿童成长心理知识请关注时尚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