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虫病的症状

宿命纠结时光2021-08-09  64

导读:一、羌虫病的症状二、羌虫病的治疗三、羌虫病的饮食保健四、羌虫病如何预防羌虫病的症状1、羌虫病的症状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在1-2d内达39-40以上,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畏寒或寒战,常伴有头痛…

文章目录

一、羌虫病的症状
二、羌虫病的治疗
三、羌虫病的饮食保健
四、羌虫病如何预防

羌虫病的症状

1、羌虫病的症状

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在1-2d内达39-40以上,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畏寒或寒战,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可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进入第2周后,病情常加重,神经系统的表现可有神经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率紊乱等心肌炎表现;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两肺啰音等肺炎表现。少数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

2、什么羌虫病

羌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羌虫病东方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推动羌虫幼虫(羌螨)叮咬传播而得名。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其致病主要为被带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虫幼虫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热病。一般而言老鼠是恙虫最常见的宿主。

3、羌虫病的病因

羌虫病的症状

3.1、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我国南方以黄毛鼠、褐家鼠为主,而北方则以黑线姬鼠、社鼠等为主。鼠类感染后多无症状,但病原体在其内脏中能长期存在,因而也是本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此外,兔、猪、家禽、鸟类等也可被感染或携带羌螨,故也可为本病的传染源及贮存宿主。人被羌螨叮咬仅属偶然现象虽然被感染后血中出现病原体,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3.2、传播途径:羌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已证实能传播本的数十种羌螨以地里纤羌螨其红纤羌螨主要传播媒介。羌螨喜生活于暖湿的丛林绿野、溪畔湖岸,这些地带鼠类潜行,羌螨幼虫叮吮感染羌虫病东方体的鼠类体液受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经蛹、稚虫、成虫和卵而传给第二代幼虫,幼虫再叮咬鼠使其受染,如此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因此羌螨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羌虫病东方体的原始储存宿主。人因进入林地被羌螨幼虫叮咬而受染。

羌虫病的治疗

羌虫病的症状

1、一般治疗:患者宜卧床休息,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多饮水,注意补充足量的水分。高热可用冰敷,乙醇试沐浴等物理措施降温,酌情使用解热物但慎用大量发汗的解热药。烦躁不安时可适量应用镇静药物及。

2、病原治疗: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3d内即逐渐下降至正常,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4次分服。口服困难者也可静脉滴注给药。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7-10d。四环素族也可获满意治疗效果可选用多西环素,成人剂量为0.2g,1次/d,连服5-7d。其他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也具一定疗效不宜使用四环素族的儿童可此类药物。罗红霉素剂量,成人0.6g/d,儿童2-3mg/kg/d,2次分服,热退后剂量减半,疗程10d。

羌虫病的饮食保健

羌虫病的症状

羌虫病患者饮食方面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正常饮食就可以。要注意饮食丰富,营养均衡。保证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需求,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健方面要注意放松心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羌虫病如何预防

羌虫病的预防以避免病原侵体为主,防止恙螨附身,皮肤可用驱虫剂,或穿用苯甲酸苄酯浸渗的防护服。二乙甲苯酰胺制剂如OFF、DEET等喷雾(用于服装或裸露皮肤)亦有效,但遇水即迅速消失。经常野外作业及种养人员,一旦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去疫源地,就不会感染。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angsheng800.com/read-1586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微生知识
时尚养生网微生知识专区为大家整理了,日常生活中因为卫生问题产生的各种微生物,寄生虫,有益细菌,有害细菌等微生健康知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微生世界,进而更好的进行健康养生,更多请关注时尚养生网。